发布日期:2025-03-09 03:47 点击次数:163
王定国:西路军蒙难女战士的代言人
王定国同志是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历史的亲历者与见证者。她曾随西路军前进剧团投身于艰苦卓绝的战斗,亲身经历了那段充满血与火的岁月。在河西走廊的惨烈战斗中,西路军遭遇重创,王定国也不幸被俘。在敌人的牢狱中,她历经磨难,饱受屈辱,但始终保持着坚定的革命信念,最终逃脱并成为谢觉哉的夫人。尽管她个人的命运发生了转变,但她始终没有忘记那些与她一同蒙难的战友们。1988年,王定国受邀参加西路军纪念馆落成典礼,她的到来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,更是对西路军蒙难女战士的深切关怀。
在典礼前夕,王定国积极推动陈淑娥和刘龙的参与。她深知陈淑娥作为孙玉清军长的遗孀,以及刘龙作为孙玉清烈士的遗孤,他们的出席对于西路军历史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。尽管青海方面对陈淑娥的身份有所顾虑,王定国依然坚定地支持他们,并公开表示:“就算陈淑娥被俘后有过不幸的经历,那也是历史的悲剧,不应成为她蒙耻的理由。”她的坚持与开明态度,为陈淑娥母子争取到了应有的尊重与承认。
刘龙:孙玉清烈士遗孤的身份认同
刘龙同志于2025年2月6日去世,享年88岁。作为孙玉清军长的儿子,在历史的尘埃中,其身份曾因复杂的历史因素长期被隐没。那些艰苦的岁月里,他与母亲陈淑娥相互依偎,在清苦的生活中默默坚守,从未向外界透露过自己的真实身份。直到 1988 年,西路军纪念馆落成,刘龙的身份才终于得到正式承认。在这庄严肃穆的落成典礼上,刘龙,这位孙玉清烈士的遗孤,接到了青海省和西宁市领导的诚挚邀请。他的出席,不仅是对父亲孙玉清烈士深沉的缅怀与追思,更是一次对西路军历史的郑重回望与深刻尊重。随着西路军纪念馆的建成,西路军将士们的伟大贡献被永远镌刻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丰碑上,时刻激励着后人铭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,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。
刘龙出生于 1937 年,那是西路军面临极端困境的艰难岁月。在青少年时代,他在青海隐姓埋名,靠着人民群众的悉心保护才得以幸存。13 岁时,刘龙继承父亲的遗志,毅然投身中国人民解放军,随后又奔赴抗美援朝战场。在枪林弹雨中,他历经战火的洗礼,从一个热血少年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,多次立下战功,收获荣誉。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,刘龙同志转业到兰州市公安局工作。在新的岗位上,他继续发扬军人的优良传统,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,投入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人民安全的工作中。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,兢兢业业,无私奉献,为社会治安的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付出了辛勤的努力。他的工作得到了同事们的一致认可和赞誉,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尊重和爱戴。
刘龙同志出生于一个有着悲壮历史的家庭。他的父亲孙玉清,是红九军军长,在西路军的征战中,面对敌人的残酷围剿,孙玉清军长率领部队浴血奋战,展现出了坚定的革命意志和无畏的英雄气概。然而,不幸的是,他在战斗中被俘。即便身处绝境,孙玉清军长依然宁死不屈,最终于1937年5月下旬在西宁被残忍杀害,年仅28岁。他的英勇牺牲,是西路军悲壮历史的一个缩影,也成了刘龙同志心中永远的骄傲与伤痛。
刘龙同志的母亲陈淑娥,同样是一位命运坎坷的女红军战士。作为西路军前进剧团的一员,她在战争中不仅要承受身体上的磨难,还要面对精神上的巨大压力。西路军失败后,陈淑娥在西宁生下了刘龙,却因种种原因,不得不将孩子送人收养,刘龙也因此随养父姓刘。在那个动荡的年代,陈淑娥为了保护孩子,忍受了无数的艰辛和委屈。新中国成立后,尽管生活条件有所改善,但她又慑于世俗舆论的压力,多年来一直默默承受着生活的重担。
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刘龙,自幼便展现出了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。他毅然选择入伍,踏上了保家卫国的征程。随后,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,在异国他乡的战场上,他与战友们并肩作战,为了国家的尊严和人民的幸福,不畏强敌,奋勇杀敌。战争的洗礼,让他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责任与担当的含义,也让他的意志得到了进一步的锤炼。
刘龙同志不仅在工作中表现出色,在生活中也是一位品德高尚的人。他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,关心他人,乐于助人。他深知自己作为西路军后代的责任和使命,积极传承和弘扬西路军精神。他经常向身边的人讲述西路军的历史和故事,让更多的人了解那段悲壮而伟大的历史,感受到西路军先烈们的崇高精神。
如今,刘龙同志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,他的一生,是奋斗的一生,是奉献的一生,更是传承和弘扬西路军精神的一生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诠释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的责任与担当。我们学习他坚定的理想信念,学习他不畏艰难、勇往直前的精神,学习他无私奉献、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质。同时,我们也要铭记西路军的历史,传承和弘扬西路军精神,让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。
编辑:王天佑